9年前的“六一”不僅是兒童節,更是“限塑令”實施的日子。這份“限塑令”明確規定:從2008年6月1日起,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、銷售、使用厚度小于0.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;所有超市、商場、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。9年過去了,“限塑令”幾乎名存實亡。兩頭蒜、一個西紅柿、幾個小芒果……別看筆者就買了這么點東西,超市導購依然盡職盡責地用透明手撕連卷塑料袋將它們分類裝好、稱重、貼價簽。結賬時,收銀員還會問一句:您需要塑料袋嗎?大部分人都選擇花幾毛錢買個塑料袋,然后窸窸窣窣地裝好物品走人。(6月11日人民日報)
“限塑令”名存實亡,從這幾年的實踐經驗來看,群眾選擇購買塑料袋遠超出于主動拿環保袋進行裝袋,而在大部分超市,也沒有提供環保袋這一選項可供消費者進行“套餐選擇”,相比較之下,群眾為圖方便,也不吝惜那幾毛錢,樂于選擇最簡便的購買塑料袋選項。更甚者,在超市以外的菜市場和小商鋪,超薄塑料袋不用錢,買東西時裝袋隨便給,以至于這九年以來,大部分人都感到塑料袋并沒有有效控制住,反而有惡性增加趨勢。
“限塑令”如何落地執行?如何避免“限塑令”變為“賣塑令”?這是環保部門亟待思考并落實于行動的問題。“限塑令”政策本身是立于環保的出發點,從某種程度上希望通過購買塑料袋來控制“白色污染”的產生,但由于市場實際走向與預期不符,反而為超市的塑料袋提供了一門致富之路。
政策的局限性,市場供需關系的調節不穩,群眾的便利心理、意識不夠,環保袋投放不足,相關部門監管力度不夠……這些都是導致“限塑令”轉為“賣塑令”的原因。凡事宜疏不宜堵,相關部門應當加大監管,定期不定期的對使用超薄塑料袋的重災區農貿市場進行訪查排問,對表現得好的商鋪予以年終獎勵,對表現得差的商鋪加大營業費用,提高使用成本,以此來控制塑料袋流通放出;環保部門對加工生產超薄塑料袋的工廠進行摸排統計,建立臺賬,定期監管,從源頭治理;開展環保座談,提高居民環保意識,發放環保袋,鼓勵居民買菜購物利用可循環使用的環保袋,從身邊事實行,保護地球;對大型超市負責人進行年度環??己藱C制,聯同超市進行企業環保座談,提高相關負責人對環保的重視力度,并將環保袋落實情況落實到年度考核之中。